子夜将尽,载着歌舞声的花船画舫最终归于寂静。
星星点点的灯火逐一熄灭隐去,唯有天幕之上的万颗星辰寂静闪耀,直至黎明。
湖面暗了下去,湖岸上却亮起点点火光。
那是做生意晚归的黄姑子们生火发出的光亮。
盛夏时节的九皋即使入夜也依旧闷热,生火并不是为了取暖,而是为了驱赶蚊虫和湖边湿气。
有经验些的赶路人并不会选在水边过夜,一来是因为靠近水源的地方入夜后多会潮湿难耐,二来是因为水边常有前来饮水或伏击猎物的野兽。
只是明眼人都知道,今夜那场以璃心湖做围的“狩猎”已告一段落,幸存的小鱼小虾们便可放心享受余下的长夜了。
秦九叶也为自己生了一堆火,烘出一小片热乎乎的地面后,便合衣躺了下来。只是躺下归躺下,她翻来覆去许久,却仍然没有半点睡意。一合上眼,眼前便是那浑身湿透的少年望向自己的眼神;捂上耳朵,耳边便是那少年近乎卑微的恳求声。
身下的沙地几乎要被她拱出一个坑,她就躺在那沙坑里,直愣愣地看着火堆余烬飞向夜空,同那些挂在天上的星子混在一起,明明灭灭的,好似一千只眼睛在眨啊眨。
她不知道那七星连珠的天相是否真是那样玄之又玄,她也看不懂那杜老狗的卦象是否当真如他所言。但她擅长算账,对此自有一番理解。
自打她在丁翁村立起果然居的招牌,与她相伴最久的老相识不外乎两种人:一种是欠她银子的,一种是她想赚银子的。
但这世上没有谁和谁能在一起一辈子,她觉得人与人之间的缘分大抵都是如此。欠债的和讨债的纠缠最深,可一旦命定中的债讨还结束,顷刻间便能成为陌路人,此生或许都不会再相见。
她在清平道上救了他,而他为她做工三个月;他从那心俞手中救下她,而她将他从璃心湖里捞上岸。
若论一报还一报,他们之间早就两清了。
她想,其实昨夜她曾有过数个机会。
数个直面真相、彼此坦诚相对的机会。
她试图宽慰自己,自己之所以没能开口是因为昨夜那样的情形实在是不适合谈这些的,万一起了争执还会耽误正事。
可在跳入冰冷的璃心湖水的那一刻,她又隐隐意识到了自己没有开口的真正缘由。
若她选择开口道破那个秘密,质问他的来历和长久以来隐瞒的一切,有些东西将顷刻间消散逝去,再也无法拼凑起来,而她竟会为此隐隐心痛,无法就这样开口结束一切。
她想,暂且还是算了。
就这样拖着,直到老天看不下去、施以手段,将那阴错阳差绑在一条绳上的蚂蚱分开来,让它们各自回到自己的那条人生之路去。
月离于毕,荧惑守心,归于天道。
缘起缘灭,相聚分离,自有命定。
她不想成为自己最瞧不上的那种人:当断不断,自乱心神,平白浪费大好时光在那永远不会有答案的问题上。既然有些事一早天注定,还是有请老天这位不要银子的大师亲自坐阵,交由时间去解答一切吧。
翻一翻柴堆,让火烧得更旺些,再抓一把野薄荷碾碎放在鼻间,无法入眠的秦九叶干脆倒出那风娘子送给她的一筐旧书,彻夜苦读起来,用那些遥远而离奇的故事冲淡心中的种种思绪。
快要散架的旧书残卷读起来既费心又费神,她轻拿轻放地翻了几卷,最后将一本名唤《鬼邡密卷》的书册捧在了手中。
此书卷端只有纂名、不见署名,制书的工艺也不甚讲究,虽布满虫蠹,却可见有人反复修补过的痕迹,其中手注笔录约莫能看出三四种笔迹。
秦九叶不算爱书之人,但也能模模糊糊看出:此书著下之时虽不入流,之后的经手之人却无不爱重,悉心保养后潜心注写,这才使得此书得以流传至今。
书名“鬼邡”二字来源于上古时北方某国,对现如今的襄梁来说,已是神秘而遥远的存在。此书册以“鬼邡”二字为名,或许并不是真的在考究那古国风貌,而是借其颇有鬼神色彩的背景做文章,搜集编撰了从古至今、那些偏远幽深之所的怪奇传说。
这些传说中半数她曾在跟随师父走南闯北时有过见闻,剩下的大都言语晦涩,有故弄玄虚之嫌,唯有一篇引得她的注意,虽只有短短一则,却令她反复琢磨许久。
此文提到,中南群山之中,曾有三色古国,名曰居巢,有赤色水,黛色山,蜜色云,产赤金为巫祝卜筮之用,珍贵异常。
然而随着神魔传说的隐去,扶乩卜筮之事式微,这种叫做“赤金”的东西也渐渐无人问津,居巢从一处“黄金宝穴”变回了深山中的一座孤城。那些世代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不愿再尝农耕渔狩的辛劳、更不能忘却昔日辉煌,认为一切都是天命之期已至,旧神抛弃了他们,而他们的未来需得迎接一位新神来寄托。
孤城中的人们在曾经出产赤金的圣地举行了祭祀仪式,不料竟引得天降暴雨、河道决口,滔天洪水许久才退去。说来也怪,大祭不久后,某种盘踞溟山静水中的生灵现身居巢,苍文赤首、不老不死、形渐巨大,很快便被当地人奉为神明,谓之“慑比尸”,庇佑此地近百年之久,直至二十二年前的那场大战将一切摧为平地。
如今的居巢虽不似极北之地那般苦寒,却可算得上是襄梁一处谈之令人色变的鬼地方,只因那里本就遍布黑水怪林、毒瘴终年不散,而自那场大战过后,各种奇怪传闻相继在附近传开来,更是无人愿意踏足其中,就连昔日官道也早已荒芜,有关那慑比尸的故事也渐渐隐去。
撰写怪力乱神之事者,落笔为求抓住人心,大都会添油加醋一番,秦九叶知晓自己并不能尽信其中描绘的种种细节,但这本残卷最令她在意之处并非全在内容,而是那在三四名批注之人的署名。
那些署名中有一人的笔迹几乎只集中在这一篇短文上,字迹十分潦草,末了只在角落拥挤处写下一个鶿字用作同其他批注的区分。
而这个潦草的署名她并非第一次见。她上一次见这名字是在医书中。襄梁医者众,以峭风病骨、离经叛道而出名的便只有那一位,便是曾随军出征的方士兼医者——左鹚。
二三十年前的襄梁战乱不断,各州能人辈出,医者与方士更是兴盛一时,若只凭医术,断然不会落得个“鬼”字辈的称号,只因此人还有另一层身份,便是那黑月四君子之一。相传他虽以医者的身份留在黑月营中,实则能算天命、卜生死、占胜败,曾为襄梁平天下立下汗马功劳,因窥得天机而怪病缠身,不过而立之年便形容枯槁、残灯摇曳。之后又因一朝觉察到黑月气数将尽而叛离,如一抹孤魂野鬼,在二十二年前的那个冬月同黑月军一起消失在襄梁大地上,此后不论朝堂还是江湖,再无人知晓他的行踪下落。
世间评判此人褒贬不一,有人言其乃箴石化形、獐狮下凡,有窥天机、通地脉之奇才,也有人说其心术不正,空有一身学识,实则不过是摇唇鼓舌、搅弄风云之徒,居巢之乱局、黑月之瓦解亦与之有关。
江湖上有关此人的最后记载停留在某位云游居士晚年著写游记时的一句闲笔,说是于潜云山之东,黎水之西南涉滨行船时,曾偶遇过一孤身御舟之人,有异族之貌,装扮也与同传闻中的左鹚有七八分的相像,然他尚不及确认,对方便已顺水远去。
潜云山之东,黎水之西南,这说得难道不就是九皋附近吗?可为何要来九皋呢?
比之那些寒暑酷烈、旱涝交替的南北边境,九皋确实算得上是个气序和畅、风调雨顺的宝地。只是对于一名方士和医者来说,这宝地远不如西南老林亦或西北雪山,即无奇花异草,也无太多隐秘奇诡之所可供探寻。
那名唤左鹚的神秘方士消失前为何偏偏与黑月旧事相勾连?退隐江湖后究竟在那悠长岁月中发现了什么秘密?又为何要孤身一人、拖着病体来到九皋,最终消失在烟波浩渺之中,自此再无音讯?而多年之后,大半个江湖中人嗅着那秘方的气味重聚九皋,这一切当真只是巧合吗?
秦九叶合上那本满是蛀痕斑斑的老旧书册,只觉得心中疑问不减反增。
经历了昨夜的种种,她对那赏剑大会第三日的开锋大典已抱了三分怯意。她并不确定只凭自己这点微末力量,就算深入那旋涡之中,又能否抓住一切的答案。
可她又不甘心,不甘心那真相在自己面前就这样溜走。若那追寻真相的左鹚最终确实留在了九皋、甚至是去了那琼壶岛,她选择放弃登岛,很可能便是错过了一次探查的绝佳机会。
去或不去的想法两相交战,令思虑之人疲惫不堪。
鼻下的薄荷汁液已经干涸,秦九叶本想再多翻看几册,奈何接连几日奔波劳碌、忧思伤神,实在有些熬不住,看着看着便陷入沉沉睡梦中。
幽深晦暗的梦境深处,她又陷入了那个小时候常常令她尿床的诡异梦境。
大火冲天,将她的视野烧成一片赤红色。
她便在这片赤红色艰难地向上攀爬着,火焰燎过她裸露的手脚,化作一片片水泡和暗斑,好似在皮肤上开出一片扭曲的花来。
终于,她走出了那片红色,又一脚踏入一片黑色中。
那是一片望不见尽头的黑色水域,似乎是入夜后寂静无声的璃心湖,又似乎是遥远记忆中的某个地方。
有风迎面而来,风中隐约夹杂着呼啸声,鬼哭狼嚎一般。
风将黑水上的雾气吹散开来,她的眼睛突然变得十分清明,瞬间透过那弥散百里的雾气窥见了那座藏在潮湿大山中的鬼城。
四季不散的云雾中,野百合在山间无声绽放,散出阵阵异香。
而她就在黑水中挣扎前行,想要一步步靠近那座城池,却总觉得脚下的路越走越远……
晃动的草叶拂过脸颊,秦九叶昏昏沉沉地睁开眼。
早已升起的太阳烘烤着她的肩膀和后背,她坐起身来,转头望向远方。
漆黑的湖水再次变成翠蓝色,只是远处的天色瞧着没有前两日明朗,云从东北方向飘来,就要来到九皋上空。
昨夜宿在湖边的黄姑子们已各自收拾好行囊,挑着小担子往湖边码头的方向而去。在那里,这些江湖生意人将会分作两拨,一拨带着铜板金银撑船离去,只等来年出山再战。另一拨则要“秣兵历马”,准备今夜的最后一搏。
秦九叶知道,她必须要做出选择了。
昨夜生起的火堆已经彻底熄灭,许秋迟给她的那身襦裙小衫也被烘烤干燥,她小心将那身昂贵的衣衫从枯枝搭起的架子上取下、用艾草熏了熏,又从背篓里取出一张先前晾晒药草用的桑皮纸,纠结一番后,将那衣衫小心用纸包起来。
这桑皮纸她用得很小心,因反复折叠铺开而布满褶皱。若非怕弄脏了那身衣裳,即便是这样一张纸,她平日里也是舍不得铺张浪费的。
罢了,看在昨夜对方请了她的一桌好酒好菜的份上,她便免了这笔苍蝇账。
想到此处,她又从随身行囊里临时抓了几副清热去火的药一并包了进去,一边想着对方打开这纸包时的反应,一边乐呵呵地将那身衣裙抖落开,准备重新叠了平整,冷不丁却有一样东西掉了出来。
那是一方帕子,因泡了水又被塞在衣衫夹层中一整夜,已变成皱巴巴的一团。
秦九叶顿了顿,才俯身将那帕子捡起,放在手中展开的一瞬间,整个人不由得一愣。
那是九皋一带家家都有的粗绵帕子,只是帕子上绣的纹样有些奇怪,似花非花、似兰非兰,倒像是道边最常见的那种小草。
草是随处可见的草,但整个九皋城应当没有几个人会将小草当作纹样绣在帕子上。
除了她自己。
可她却全然不记得曾将这帕子带在身上。
秦九叶努力回想起昨夜的事,当时她被打翻的酒盏弄脏衣裙后,那位丁先生曾递给过她一块帕子,她不好推拒,接过擦了擦后便顺手收了起来,也没来得及细瞧,是以怎么也想不到这帕子竟会同自己的帕子一模一样。
不,这应当就是她的帕子。
这绣了小草的帕子她本有两条,一条曾带去了宝蜃楼,混乱中被李樵捡走又带了回来,而另一条似乎是在更早之前便被她弄丢了。
可是什么时候丢的?在哪丢的?又为何会被对方捡了去?
秦九叶全无头绪。
原地枯坐了片刻,一阵突如其来的肠鸣将她从沉思中拉了出来。
昨夜花船上的佳肴已消耗殆尽,舢板上存的干粮也在昨夜那场“救急”中不慎落入湖中,秦九叶叹口气,利落收拾好行李,向不远处的黄泥湾码头走去。
这黄泥湾码头是九皋一带最老的几处鱼获码头之一,百年前便有渔人聚集在此,附近村庄也大都是渔村变迁而来。
九皋一带盛产鱼鲜,九皋人的嘴自然也就更挑剔些,久而久之,鱼贩都会将新鲜鱼获装进鱼篓沉在船边,待有人上前询价交易才会跳入水中将鱼篓提起,码头生意最红火之时,百余艘渔船挤在一处,在浅水处叫卖鱼鲜的人都将水搅黄了,这才得了黄泥湾的称号。
只是尽管人气兴旺,黄泥湾码头到底不比城中那几处官家码头。近几年附近又江河泛滥,下游常有泥沙淤积,黄泥湾便真成了“黄泥湾”,出入码头的船只稍大些便不敢停靠,倒是聚集了不少纤夫和茶棚小贩,就等那些不熟悉的外地船只在此中招吃亏,便可顺手捞些油水。
秦九叶还未走近,远远便已听到那熟悉的号子声。
远方驶来一艘货船,停靠后一众船工苦力便挑着货、喊着号子下船来。他们将被汗液反复浸透的衣衫绑在腰间,磨出茧子的肩膀稳稳抗起那粗糙的挑杆,每根脚趾头都在用力抓牢脚底板下被压得扁平的草鞋,不管那杆上挑了多沉的货物,那码头栈道又多么拥挤曲折,他们总能将肩上的东西妥帖地送到地方。
跟着这些人光顾码头,一般不会被当做肥羊去宰,秦九叶正要起身跟上,下一刻目光却顿住了。
那一众挑夫苦力的最后,走着个须发斑白的老头,含着胸、窝着腰,瞧着像是半截要被压断的老核桃树,身上的担子却不比前面那些年轻人看着轻。
秦九叶顾不得背上东倒西歪的破筐,跌跌撞撞地跑了过去。
“阿翁?”
她哑着嗓子喊了一声,那挑担子的老翁终于停下脚步、逆着晨光向她望过来。
秦九叶脚下步子越来越快,几乎是一溜烟地跑到对方跟前,气喘吁吁地问道。
“阿翁怎会在这?莫不是特意来寻我的……”
“谁来寻你?顺路罢了。”
嘴上虽不打算服软,但见她迎上来的一刻,秦三友的脸上还是有遮掩不住的笑。但他随即看清了她那颗凌乱的脑袋,不由得又板起脸来。
“披头散发、不修边幅,像什么样子?我不是将舢板借你了吗?宿在船上也好过一个人睡在外面……”
那条饱受各方大侠摧残的老舢板仿佛就在眼前,秦九叶不等对方说完,一头便扎进了秦三友怀里,在对方那件洗得发白的罩衫上抹了抹并不存在的鼻涕和眼泪。
“还是阿翁最好……”
秦三友显然有些没料到她这突如其来的举动,愣了片刻才有些迟缓地拍了拍她的后背,语气虽还带着埋怨,声音不自觉地放轻了些。
“怎么了这是?莫不是又被人骗了银子?”
秦三友自认还是非常了解秦九叶的。秦九叶刚到丁翁村没多久后曾被人骗过一次银子,为此不吃不喝了整整三日,他也跟着揪心许久。所以在他的认知中,天塌下来也不外乎就丢银子这件事对秦九叶来说最严重,除此之外,都可算作浮云。
秦三友的关切一如既往地并没有放对位置,但昨日种种在心口难开,秦九叶只能闷声回道。
“是,被骗了银子。”
许是见她实在难过,秦三友破天荒没有唠叨她,只摇头叹道。
“这是老天在敲打你要见好就收,你藏在果然居那点身家攒了这么久,到底还差多少?实在不行就别攒了……”
“那怎么行?半途而废,不是我的行事作风。”
她飞快说完这一句后才意识到,在自己尚未察觉的时候,她其实早已做出了那个决定。
她就是这么个性子,从前拼尽全力地活着,眼下也会拼尽全力在这条自己选择的路上走下去。
秦九叶抬起头来,神色已恢复如常。
“阿翁既是来寻我的,肯定带了好吃的。”
她边说边将目光投向秦三友背后那只破旧的老竹筐上。
小的时候,秦三友每次出远门归来,她和金宝都会流着鼻涕凑上前去,充满期待地看着那只竹筐,秦三友会从那里面拿出些平日里难得一见的吃食和小玩意,他们总要哄抢一番,然后叽叽喳喳地闹上一整天。
如今她已长大成人、自立门户,家中米缸也换她来填,往日情景不知为何却在此刻再次浮现,秦九叶心下一暖,笑嘻嘻去捞秦三友背后藏着的那只竹筐。
“别藏了,我都瞧见了。”
秦三友撇撇嘴,半推半就地将背上的破竹筐卸下来,从里面掏出两个荷叶包,一包里包着些还温热的青艾糕,一包里是些有些焦糊的米锅巴。
“为督护做事有什么好?连口热饭也吃不上。”
秦九叶拆开荷叶包,将那青艾糕三两下塞进嘴里,鼓着两腮含糊道。
“只怕他自己也顾不上吃饭,又哪里管得了旁人?”
她说完这一句,便继续狼吞虎咽地吃起东西来。秦三友破天荒地没有再唠叨些什么,只为她递了递水,末了见她吃得急了,便伸出手拍着她的后背。
她八岁离乡学医时还是个孩子,回来时便已是个大人模样了。他已经很久没有这样拍着她的背、安抚她了,此时不由自主地做出来,生疏之余也令他有些恍惚,恍惚间回到了他刚将她捡回绥清的那段日子……
“阿翁?”
秦三友回过神,发现秦九叶正有些奇怪地望着自己。
他连忙收回了手,有些烦躁地搓了搓脸。
“又怎么了?”
秦九叶只当对方最近耳朵越发不好使了,咽下嘴里最后一块糕,将方才问过的话又重复了一遍。
“我刚刚问阿翁,可有听闻过居巢那边的事?”
她虽自小在绥清长大,但八岁便拜师赣庾、孤身离乡了,对潜云山那边的事了解的不多。
可秦三友就不一样了,小时候她听杨姨说起过,说秦家应当和司徒家是同乡,都是地道绥清人。绥清与居巢不过一道山脉之隔,山那头的事,山这头的人应当多少都有听闻过一些吧?
这本不是个难回答的问题,知道便说些,不知道便说不知道。
然而不知为何,秦三友的面色却突然变得有些沉默起来,许久才闷声问道。
“你问这个做什么?”
秦九叶停顿片刻,还是决定如实相告。
“也没什么,就是翻到些关于那地界的故事传说,虽都是些怪异乱神的闲笔,但似乎同我最近在查的事有关。阿翁年轻的时候跟着军队走南闯北,可有听闻过那二十二年前的居巢战役?我发现从那时起,居巢的事便少有人记载了,而且那黑月军似乎也是……”
秦三友蓦地抬起头,声音变得有些生硬。
“邱家的事,你还是少掺和的好。”
她不过是跟着查案罢了,怎么就成了掺和邱家的事了?
秦九叶觉得秦三友的话有些莫名其妙,但她今日不想争吵,便没有像往日一样顶上几句,想着对方许是又要旧事重提、不想自己趟这摊浑水,既不愿意多说,她便不再追问。
可秦三友显然并不满意她的反应,见她不做声,又有些着急的开口道。
“我同你说的,你可听进去了?”
“听进去了,听进去了。”秦九叶求饶似地应了两声,又将目光投向对方那两条罗圈腿,恰到好处地转移话题道,“我的护膝,阿翁戴得可还舒服?”
絮叨的话尽数咽了回去,秦三友的脸色果然缓和了些,一边伸手扯了扯袴腿,一边嘟嘟囔囔地低下头去。
“你顾好你自己就行,别总是操心这些没用的事。”
秦九叶得逞般笑笑,目光掠过远方那随天色亮起的湖面。
眼下的黄泥湾码头不比平日,也算得上半个江湖地界,而许是因为她与秦三友徘徊太久,湖边那几个撑船的黄姑子正贼眉鼠眼地望了过来,不知当中是否有人已认出她便是这几日同他们抢生意的那个“生面孔”。
秦九叶脸上的笑淡了些,作势抬头望了望天色。
“好不容易晴了几日,我瞧着这马上是要变天了。落雨生意也不好做,阿翁还是早点回村子,不要在城外徘徊了。”
秦三友闻言当即又要吹胡子瞪眼起来。
“嫌我烦?这么快便要赶我走?”
秦九叶不急不恼,只拎起对方的破筐兀自向道边走去,边走边语重心长地说道。
“你得回去帮我盯着点金宝啊。我这掌柜的抽不开身看顾药堂,心下又实在放心不下,便只能依仗阿翁了。”
秦三友的脸色这才缓和了些。
“罢了罢了,这便回去了。”
随着年纪越来越大,他越发不能忍受自己看起来老迈且无用。秦九叶显然看透了这一层,所以才能三言两语将对方情绪安抚下来。
目送秦三友沿着小路向远处走去,秦九叶突然想起什么,随口问道。
“话说阿翁怎么知道我在这?”
秦三友的身影一顿,随即侧过头简短道。
“谁知道你在哪?我都说了,凑巧罢了。”
对方说完,脚步下倒腾得更快了,挑着担子消失在陌上扬起的尘土之中。
秦九叶怔怔望着那心虚远去的身影,低头看了看那包似乎被反复拆开又包起的米锅巴,心下突然便明白了什么。
前些天她借了舢板从丁翁村离开的时候,秦三友曾问过她这几日会在哪里落脚。她当时满心都是那秘方谜团,又急着赶路,只匆匆答了句:反正是璃心湖边上,许是黄泥湾附近。
而事实上,从第一日开始她便一直同那些江湖客纠缠在湖光深处,几乎没有来过黄泥湾码头,而她的阿翁因为再不知道更多,便只能每日早起赶来这码头,期盼着能与她“偶遇”。
她在外游荡了几日,秦三友便背着青艾糕、挑着担子跑了几日。
她的阿翁不欠她什么,却心甘情愿地还着债。
那些天上的星星是否也是如此?一颗追着另一颗跑,没有缘由地从诞生到寂灭,却只有跨过漫长岁月、站在星河另一端的人才能从它们行走的轨迹中望见这一切。
鼻间一阵酸涩,秦九叶连忙抬起头来,让翻涌而出的情绪静静流淌回心底。
许久,她才转身背起自己的破筐,向着人群熙攘的码头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