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父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鬼父小说网 > 八卦史记故事 > 第14章 商朝(三)

第14章 商朝(三)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汤去世了,他的太子太丁在汤之前去世的,于是就立了太丁的弟弟外丙。这里是“父死子继”。外丙帝在位三年后也去世了,外丙的弟弟中壬继位。这里就成了“兄终弟及”。

中壬帝继位四年以后也去世了——不知道是不是汤活得太久,儿子们也都老了,还是儿子们身体都不大好,或者其他的不可说的理由,比如王位争夺倾轧,在位者不能自保——伊尹立了前太子太丁的儿子太甲。

因为太甲是伊尹立的,所以伊尹对他很负责,在太甲刚登基那年就做了三篇文章来规劝太甲,这三篇文章分别是《伊训》、《肆命》、《徂后》。但是呢,太甲当政三年,昏乱残暴,不遵循汤定下的法度,没有帝王的德行,因此,伊尹就把他流放到了汤的葬地桐宫,让他对着祖父的坟墓好好冷静冷静。伊尹代行国政,主持国事,朝会诸侯。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太甲不论有没有被他的父亲太丁教育怎么做继承人,在他父亲去世以后,是失去了继承权的。

有人说商朝实行“兄终弟及”制度,但是汤是把王位传给了儿子的,而后面也是“兄终弟及”和“父死子继”交替。我个人的理解是王位争夺的激烈,制度不过是成事的借口。

话说回来,继续讲太甲。他父亲去世后,他的祖父依旧当政,更大的可能传为给自己的儿子。而他的叔叔们当政七年,应该也是更中意于自己的儿子而不是侄子,太甲甚至可能被排斥在执政圈之外。

所以太甲所受的执政教育应该不够充分。跟伊尹这样的老臣比起来,实在不是一个数量级,所以太甲很可能又自卑(能力不足)又恐惧(后羿寒浞的故事应该不会不知道),还可能带着某些任性(毕竟已经登位做了天子,伊尹还偏偏指手画脚。身边的人也推波助澜,天子还年轻,伊尹已经老了,明天是属于天子的,不追随天子升官发财难道追随伊尹于地下吗?),做起事来就有点靠不太住。

但现实总会教会聪明的人做事的。太甲帝在桐宫住了三年,也不知道他的祖先成汤是不是在梦里教育了他,还是三年的守坟生活让太甲认清了现实,太甲帝悔过自新,变好了。伊尹就把太甲帝迎接回来,让他继续执政。

因为太甲帝脑子清醒了,跟遵循帝王的德行,诸侯都归附殷商,百姓安居乐业。伊尹看太甲帝改好了,很欣慰,就写了三篇《太甲训》,褒扬他,称他为“太宗”。

这里我觉得我们可以说一说伊尹。伊尹早期是奴隶,但是他勤学好问,喜欢研究古代圣王的学问,被商汤看重做了官,辅佐他征讨诸侯,勾结夏桀后宫套取情报,并帮助汤最终消灭夏桀。汤去世后,外丙帝继位是汤决定的,中壬帝继位或许是外丙帝决定的?我们都没看到伊尹的影子。很可能是伊尹并不太打算插手王权更替。但是到了中壬帝去世以后,可能是他不愿意朝政有太多的动荡,直接出手立了太甲,太甲帝不行,他干脆自己执政。等到太甲帝改过了,政治手段趋于成熟了,他还政太甲帝。对于一个他这样政治老手而言,权利帝位不再那么重要,他和先王以及诸多的同僚们流汗流血打下来的江山才是最重要的。这是我及我的朋友们牺牲换来的江山,它比帝王交替更重要。

太甲帝去世后,太甲帝的儿子沃丁继位。沃丁时期,伊尹去世,据说伊尹享年一百岁。这位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被安葬于当时的首都亳附近,以表彰他对商朝作出的伟大贡献,据说直到商朝末年,殷商的天子还会祭祀伊尹。另外他也被后世尊为中国厨师的鼻祖。咎单为了宣扬伊尹的事迹与德行,写了一篇《沃丁》。

沃丁去世以后他的弟弟太庚继位(兄终弟及),太庚去世后他的儿子小甲继位(父死子继),小甲帝去世后,他的弟弟雍己(又成了兄终弟及)。这时候,殷朝的运道衰落(内部斗争严重),诸侯已经不来朝贡了。

雍己帝去世后,他的弟弟太戊继位了。太戊帝任用了伊陟为相。首都亳出了一件怪事,说有一颗桑树和楮树合生在朝堂上,并且一夜之间就长了一搂粗。太戊帝很恐惧,就问伊陟。伊陟说:“怪异不能战胜有德行的人,会不会您的政治措施有失误的地方啊?请您继续修养自己的德行。”太戊帝听从伊陟的话,那怪树就枯萎死掉了。

说到这里我觉得真的可以讲讲古代的关于君主的天人合一思想。在古代人眼里,君主是神明选定的,领地内风调雨顺政治清明就是代表着君王品德好,得到上天的宠爱庇佑;而君主的德行出现了偏差,领地内就会灾难重重,民不聊生。而君主如果改正错误,并且改的及时,那么上天还会重新眷顾他,让他继续统治,不然就只有灭亡。不过话说回来,很多朝代后期还真的是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民不聊生。而统治者又无法安抚民众,所以被推翻。但是如果单说君主人品不好又感觉太主观了些,毕竟尧是圣主,也还是暴发了洪水的灾难,才启用的舜和禹。

书归正传,伊陟把这件事告诉了巫咸。

这里讲一下为什么告诉巫咸。“巫”这个词在古代(即便在现代)也不是随便用的。巫在古代是担任上帝(天上的帝王)与下帝(地上的帝王)之间的纽带的人,据说就连黄帝作战,都要请祭司占卜吉凶。这些国家的大祭司,他们往往拥有超自然的力量和神奇的医术。在商代,天子往往没有那么大权独揽(但是开国天子基本除外),国家政事除了天子,还有相、史、巫、司马、司空等等各位大臣协商决定,而巫因为代表天命,所以巫的意见是很重要的,也是不那么容易说话的。

伊陟把太戊要修养德行的事告诉巫咸,大约是希望通过巫咸告诉上帝,太戊以后会好好干,请上天继续庇佑他。而巫咸后来也辅助天子治理朝政做出了很好成绩。他曾经写过《咸艾》和《太戊》。这两篇文章内容已经失传,据说第一篇讲巫咸的治理理念,第二篇大约是赞美太戊帝的政绩和善于纳谏。太戊帝还在太庙中称赞伊陟,说不能像对待一般打成那样对待他。伊陟谦让,写下了《原命》。就这样,商朝再一次复兴起来,诸侯又重新臣服,太戊被称为“中宗”。

这里提到了太庙。我们知道古代人(最少有很大一部分古代人)是很相信天命的,司马迁开头第一篇写《五帝本纪》里的第一位黄帝的时候就写了他注重祭祀,后面不论是尧舜禹,没有不注重祭祀的。就连启征讨有扈氏也是拿天命说事。不论神明还是祖先,都被恭恭敬敬地奉养。太庙是供奉祖先的地方。太戊在供奉祖先的地方跟祖先汇报说,伊陟这个人非常有德行,给我很大的帮助,我不能用对待普通大臣的方法态度对待他,这是非常高的褒扬。伊陟当然也要谦虚地说,这是我应该做的,是大王你心底宽厚,能听得进劝告的缘故。

中宗太戊帝逝世,他的儿子中丁继位。中丁帝迁都于隞(áo熬)。中丁帝逝世,他的弟弟外壬即位,这就是外壬帝。外壬帝逝世后,他的弟弟河亶甲即位,这就是河亶甲帝。河亶(dàn旦)甲定都于相。河亶甲的时侯,殷朝国势再度衰弱。河亶甲逝世,他的儿子祖乙即位。祖乙帝即位后,殷又兴盛起来,巫贤被任以重职。祖乙又迁至邢。这些曾有《仲丁》加以记载,但现已经没了。

这里又出现了一位“巫贤”,据说是前面“巫咸”的儿子,他曾经劝祖乙帝迁都。

兴盛之后又是衰落。祖乙帝去世,他的儿子祖辛帝即位。祖辛帝逝世,他的弟弟沃甲即位,这就是沃甲帝。沃甲逝世,立沃甲之兄祖辛的儿子祖丁,这就是祖丁帝。祖丁逝世,立弟弟沃甲的儿子南庚,这就是南庚帝。南庚帝逝世,立祖丁帝的儿子阳甲,这就是阳甲帝。阳甲帝在位的时候,殷的国势衰弱了。

自中丁帝以来,废除嫡长子继位制而拥立诸弟兄及诸弟兄的儿子,这些人有时为取得王位而互相争斗,造成了连续九代的混乱,因此,诸侯没有人再来朝见。你家里打成一锅粥,大家都不知道该拜哪个山头啊,反正不拜山头你也腾不出手来收拾我。

阳甲帝逝世,他的弟弟盘庚继位。盘庚即位的时候,殷朝已在黄河以北的奄地定都,盘庚渡过黄河,在黄河以南的亳定都,又回到成汤的故居。因为自汤到盘庚,这已是第五次迁移了,一直没有固定国都,所以殷朝的民众一个个怨声载道,不愿再受迁移之苦。

盘庚迁都的故事我们都耳熟能详,但是为什么会屡屡迁都呢?大约逃不过这三个理由1,气候不好,收成不好,必须迁徙去找合适居住的地方。2内斗太严重,被赶跑或者斗得太惨都城不适合居住。3,被别的诸侯打跑了。最严重的是三种加在一起,怎么都安定不下来。

为了取得支持,盘庚告诉各位诸侯和大臣们说:“昔日我的祖先成汤和你们的祖先一起平定了天下。我们学习他们的做法,就可以达到治国的理想。如果我们舍弃他们的教导与传承(包括领地)不努力的话,怎么能成就伟大的事业呢?”

言下之意,不要怕迁徙的困难,回到我们的先祖兴盛的地方,重新他们的辉煌吧。不管那个地方现在被谁占领,我们都要夺回来。有人说那里是不是已经荒芜了?一个农业为主导,生产力极其不发达的时代,卓有成效的领导人这样脑子发热的可能性不大。带领一个大的部族,离开已经开垦的土地,去迁到一片荒地,是很难说得通的。

即便那个地方已经很繁荣,也要牵涉到很多方的势力,从上到下的臣民的家产与姻亲,对新都城的原有势力的打压与拉拢,自身势力的进入新都城后的重新分配,迁徙过程中的物资消耗与人员消耗,对支持势力的奖励,对自身组织内部的反对势力的拉拢打压,等等等等。甚至可能比打一场仗还要麻烦,打仗完全可以把对手及其城池碾压粉碎,拿了战利品就跑,迁都还要保持当地经济与民心的稳定,考虑到可持续性发展。

不过这么难的事还是办成了,盘庚迁都成功了,“遂涉河南,治亳,行汤之政,然後百姓由宁,殷道复兴。诸侯来朝,以其遵成汤之德也。”他不但迁都成功,而且百姓得到休养生息,诸侯也都因为他能效法他的祖先商汤而来朝拜他。殷商又一次达到了中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